笔下文学

字:
关灯 护眼
笔下文学 > 华夏海权 > 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暴风火箭炮

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暴风火箭炮

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暴风火箭炮 (第1/2页)

纯文字在线阅读本站域名手机同步阅读请访问
  
  “人才啊!”彭毅还是很够意思的,本着送佛送到家的原则,他还在给徐杰的私信中特意附上了聂志远整理的资料,而现在这些资料正摆在徐杰的桌面上,而当徐杰看到一款非常接近后世中被称为冰雹的的火箭炮的东西后,徐杰也不得不感叹一下这个面目全非的历史。
  
  图上画的很简单,一辆1.5吨的卡车,在车体上架设着4排6个的发射管。发射管的长度在2米左右。而旁边标准的炮弹则是长约0.8米左右的无尾翼火箭弹。在大概浏览了相关资料后,徐杰感觉这东西至少在远离上要比历史上的bm13喀秋莎火箭炮要强上很多。更像是一款德国火箭炮和俄国火箭炮相结合的产物。吸取了各方的优势。
  
  说起前苏联的bm13喀秋莎火箭炮恐怕绝大多数人都十分了解,齐射时壮观的长面和短时间内超大的投射量,再加上简单到极点的发射装置。这恐怕就是人们第一次看到喀秋莎火箭炮后的感觉吧。这款火箭炮几乎秉承了苏式武器的简单实用以及投射量强大优点,在2战中是一款相当不错的炮兵技术装备。不过和历史上不同的是,这一款火箭弹并没有实用尾部的弹翼,这让徐杰感到有些奇怪。
  
  其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使用bm13火箭炮的炮弹弹翼是十分正确的选择,因为苏联当时面对强大的压力没有足够的产能和时间去搞某些过于复杂的装备,所以bm13并没有使用发射筒,更别说在里面刻上膛线了,而是直接用发射导轨。这样一来火箭弹的旋转就完全靠火箭弹喷嘴自身了。转速下来了,精度自然会降低一些。而历史上俄国人处于成本的考虑。他们认为直接加装弹翼来减少发射器的复杂性是一件十分划算的事情,所以他们选择了导轨和弹翼而没有选择发射筒和膛线。从成本上来说很不错。
  
  在2战历史历史上真正选择复杂的涡轮喷嘴(和飞机上的涡轮不是一个概念啊。)和发射管以及内部膛线的国家是德国,和名声大噪的bm13不同。德国2战火箭炮给人的感觉是默默无闻,但是并不代表德国人就没有好货。历史上德国人也有几款不错的火箭炮。从精度上来讲,采用了涡轮火箭弹和发射管的德国火箭炮要比苏联的bm13要准一些,从射程上来讲也算可以。(备注:德国2战火箭炮中也有使用导轨发射的。)
  
  比如说德国的15cm火箭炮(nbf41、42型)可以把弹重34.15公斤的火箭弹打出6900米远,而口径达21cm的42型火箭炮则可以把112.6kg的火箭弹打出7850米,从射程上来看比喀秋莎的8.5千米短一些,但是精度却要超过后者。不过悲催的是这种武器在德国人手中最开始更多的是当成烟雾弹或者特种弹药发射器而不是当成一种压制性兵器,在喀秋莎火箭炮大行其道之后,德国依然没有像苏联人那样集中使用这种武器。而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德国人认为火箭炮的精度过低。而且装填缓慢。但是德国人依然有车载火箭炮,部分火箭炮还赢得了陆地斯图卡的称谓。但是不管如何,这种武器的数量以及发挥的作用都无法和喀秋莎火箭炮相比,虽然在技术上和性能上德国货可能更好一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